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自相矛盾的例子(《自相矛盾》这则寓言,竟然是为了挤兑孔子)!

自相矛盾的例子(《自相矛盾》这则寓言,竟然是为了挤兑孔子)

时间:2025-11-28 08:23:49 来源:不眦高清电影 作者:英语培训 阅读:906次


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


《自相矛盾》这则寓言,竟然是矛盾矛盾为了挤兑孔子音频:00:0008:42


大家好,我是言竟安斌~


咱们今天来读一则寓言。


诸子百家里有很多精彩的挤兑寓言,这些寓言大多不是自相自相则寓真事,而是矛盾矛盾虚构的小故事,目的言竟是为了讲一个道理。



比如寓言“揠苗助长”出自《孟子》,阐明的自相自相则寓道理是“欲速则不达”。


而如果要问诸子百家里谁最会编寓言,矛盾矛盾大概非韩非子莫属了!言竟


韩非子像


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,比如守株待兔、自相自相则寓买椟还珠、矛盾矛盾滥竽充数、言竟老马识途,都出自《韩非子》



咱们今天要聊的“自相矛盾”,就出自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


你可能很熟悉这个故事,但你可能不知道,韩非子编这则寓言是为了挤兑孔子。


孔子像


这是怎么回事呢?


原来,先秦诸子百家里影响力最大的,是儒、墨、道、法四家。



其中,法家跟另外三家都是死对头......


孔子是儒家的旗帜,而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。


儒家认为,应该用道德教化治理天下,圣人通过自己的道德感化他人,可以使天下的风俗归于淳厚。


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认为,道德教化没有用,应该用赏罚治理天下。


所以,韩非子不挤兑孔子挤兑谁呢?


那韩非子是怎么挤兑孔子的呢?他说得有道理吗?


今天咱们就来重读这篇寓言,我们先来看看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的背景~




在儒家学者中流传着一个故事:



上古的尧、舜是有名的圣君,尧当天子的时候,舜还是一个庶民。


传说历山这个地方的农民相互侵占田地,舜到那里去耕作,过了一年,各自的田界都恢复了正常。



在黄河边打鱼的渔民争抢水中的高地,舜到那里去打鱼,过了一年,大家都把水中的高地让给年长的人。


东方部落中制陶器的人制出的陶器粗制滥造,舜到那里去制陶器,过了一年,大家制造的陶器都很坚固。


于是孔子感叹道:“耕田、打鱼和制陶,并不是舜的职责,舜到那里做这些事,是为了纠正被败坏的风气。所以说,圣人的道德能够感化人啊!”


儒家讲这个故事,是为了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。


电影《孔子》剧照


为了反驳上面这个故事,韩非子说:

你们儒家不是说尧和舜都是圣人吗?

如果圣人的道德教化有用,身为天子的尧就已经把天下治理好了,怎么还会有风气败坏的事儿呢?

既然没有风气败坏的事儿,也就不需要舜再去教化。

如果说舜用道德教化去纠正了败坏的风气,就说明尧并没有治理好天下,所以尧不是圣人。

总之,如果尧是圣人,舜就不是圣人;如果舜是圣人,尧就不是圣人。



紧接着,韩非子就讲了这个“自相矛盾”的故事。


他说,尧和舜不可能同时都是圣人,就像不能被刺穿的盾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一样。




大家有没有觉得韩非子很犀利?



没错,诸子百家里,韩非子就是以逻辑严密、论述细致、条理清晰著称的!


不过,虽然韩非子是一个逻辑高手,但是他这里的逻辑中却有一个小漏洞......


韩非子说:如果天下还有败坏的风气需要舜去教化,就说明尧没有用道德教化治理好天下,所以尧不是圣人。


这就像说,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学生,99分就不是好学生了一样。


大家想想,是不是这样?


问题是,孔子自己也没有给圣人提出这么高的标准啊!


我们用常识判断也能知道,不管是谁治理天下,天下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奸诈邪恶。


韩非子的想法实在太极端了!




现在,大家应该对“自相矛盾”的背景有所了解了~


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寓言:



原文:

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,誉②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③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④曰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⑤能应⑥也。夫⑦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⑧。

注释:

① 鬻:卖,出售。

② 誉:赞美。

③ 陷:穿透。

④ 或:有人。

⑤ 弗:不。

⑥ 应:回答。

⑦ 夫:文言语气词,放在句首,表示将发议论。

⑧ 立:存在。


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”,楚国有一个卖盾牌与长矛的人。


这里的“鬻”“卖,出售”的意思。



比如有一个成语叫“卖官鬻爵”,就是指收受贿赂,出卖官爵,以聚敛财物。


“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’”


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,街上卖东西的人会叫卖,古代也是这样。


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也在叫卖。


盾是用来防守的武器,所以他赞美自己的盾说:“我卖的盾非常坚固,什么样的东西都刺不穿它。”


这里“誉”“赞美”的意思,“陷”“穿透”的意思。


“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”


矛是用来进攻的武器,所以他又赞美自己的矛说:“我卖的矛特别锋利,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能被它刺穿。”


“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”


这时候,旁边有一个人发现了他逻辑中的漏洞,就问这个楚国人: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,会怎么样呢?”


“或”就是“有人”的意思,“或曰”就是“有人说”


“其人弗能应也。”


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。


“弗”表示“否定”“应”“回答”


于是韩非子总结,“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”


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,不可能同时存在。



今天,“矛盾”成了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,表示在逻辑上不能同时存在的事物。


“自相矛盾”也是一个常用成语,形容人的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。



EASTWEST


“自相矛盾”这个寓言是有关逻辑的。


关于逻辑,我最后还想讲一个《韩非子·喻老》里的故事:




有人向楚王献长生不老之药,守门的官员把药送进王宫,一个卫士一把抢过来吃了。楚王大怒,要杀掉这个卫士。卫士说,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,吃不死之药的人却被楚王杀掉了,这不就成了“送死之药”了吗?所以如果要杀我,我的罪就不成立,如果我的罪成立,就不能杀我。



看起来,逻辑有时候也会推出荒谬的结论哦~


好的,“自相矛盾”的寓言故事我们就读到这里。


一则大家熟知的寓言,竟能牵引出这么多有趣的知识!


中华文化果然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!



文章图片:采集于网络,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,侵删。


(责任编辑:英语培训)

推荐内容
  • 幻塔升空的烟火支线任务攻略
  • 美媒:西方大规模制裁后 俄罗斯能源销量不降反升
  •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张晓燕:我国ESG投资主要以信贷、基金等为主,注重权益类产品
  • 美国住房贷款利率飙升 普通购房者“抢房”难
  • 绝对演绎戏剧表演基础1答案分享
  • 昆明出台楼市支持政策:加大货币化安置,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